7月8日,“从日出到星野——2025杭州24小时影像大赛”正式启动。作为大赛配套公益宣传项目,“宝藏影像发现计划”由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潮新闻·钱江晚报共同发起,为杭州众多爱好摄影的市民朋友们提供了作品展示的机会。只要你生活在杭州,并且喜欢摄影,愿意与我们分享你的摄影故事,欢迎你加入“宝藏影像发现计划”。近日,我们还推出了云上展厅,将前期征集到的优秀摄影作品进行集中展示。
本月的“宝藏影像推荐人”,我们邀请了潘超群、周勇、刘炎炎、盛佳妮等四位摄影人,一起来聊聊他们的故事。
本月的“宝藏影像推荐人”,我们邀请了潘超群、周勇、刘炎炎、盛佳妮等四位摄影人,一起来聊聊他们的故事。
潘超群:中文摄影播客品牌「Photo Reason」合伙人&主播,法国艺术院校IECV(法国高等设计学院)和École EAC(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的摄影艺术与个人项目课程客座讲师。
摄影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可以是自我表达,可以是情感联结,亦可以是对世界的认知与探索。它不仅承载着记录功能,更应成为当代青年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式之一。潘超群毕业于巴黎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创意纪实与新闻摄影项目,并创立了中文摄影播客“Photo Reason”,在多个平台及社交媒体上积累了超10万的订阅者。他以诗意的景观摄影和长期类型学项目的创作见长,曾是蔡司中国第一位签约摄影师。目前,他正在筹备摄影画册《mind the gap/间隙之间》的出版工作。这组作品利用宽幅胶片相机的技术优势,细致地记录那些尚未被现代化浪潮触及的巴黎地铁站,保存这些逐渐消逝的城市景观所承载的公共记忆。
周勇: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摄影家协会短视频分会主席,杭州视觉部落创始人,杭州市文联第十批青年文艺人才。
周勇的身上有许多标签:摄影师、策划人、纪录片导演、科普作家。他执导的《菌物王国》是国内首部系统的、完整的菌物生物多样性纪录片。该作品在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影视动画类别中荣获金奖;他还策划拍摄了《浙山浙水浙江》第一、二季,《爱上杭州的100个理由》系列短视频等。周勇说,他希望能用影像讲好生物多样性的故事,“水利万物而不争,菌生万物而不语。菌物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至今尚未被大众充分认识。通过细致入微的菌物相关摄影,可以让大家看到菌物、植物、动物共同组成了我们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体。”
刘炎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摄影报社签约摄影师。
刘炎炎在杭生活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及文学创作。“我总痴迷于用镜头定格杭城,比如灵隐寺飘散的茶烟、城隍阁映染的暮色、西湖边摇荡的柳影,这都是镜头里藏不住的鲜活。我也喜欢把心意落于笔尖,写过《遇见秋葵》《茶烟袅袅忆故园》等多篇诗文,灵感皆因杭州而生。”正如刘炎炎所说,如果你也爱好摄影,也眷恋杭州的一草一木,或许就能从他拍摄的影像中,寻觅到那份同频的心动。刘炎炎的不少作品应用了航拍技术,比如拍摄西溪湿地,突破了传统摄影的平视,侧重于展现湿地“水网如血脉蜿蜒,花木作颜料晕染”的景观感染力。这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看见世界,也看见自己。
作为一名独立摄影师,盛佳妮背着相机,踏遍山川湖海,用快门定格城市的晨昏四季。作为视觉叙事者,她坚信每张照片都是故事与美学的共生。这次她带来的作品拍摄于2024年6月钱塘江边靠近九溪至六和塔这一侧,盛佳妮说:“当时正值梅雨季节,连续的雨天,水汽湿气外加钱塘江涨潮放水,导致江面上集结了一层厚厚的水雾,如烟似云。那天我正好经过江边,随机拍下了这难得一见的画面。”盛佳妮表示,在旅行中,她偏好于挖掘小众秘境;在探店时,她喜欢展现独特的空间美学。她说自己将继续带着相机与好奇心,开启下一站的光影创作。
本期的四位宝藏影像推荐人,从他们各自的兴趣角度出发,用摄影作品为我们带来了一双“看见不同”的眼睛:异国的地铁站台,微观的菌类王国,飞鸟眼中的城市风景,烟雨中的现代都市……无论是细腻的情感、理性的思考还是客观的记录,都能在光影的交织中找到与之适配的表达方式。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果摄影人能始终坚持以沉静的姿态观察世界,用影像传递温暖与力量,那正是我们推出宝藏影像发现计划的初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