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美食H5创意上线:寻味舌尖上的新都助力本地特色菜出道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8-28 13:52:22

  初秋时节,新都区委宣传部、新都区商务局策划,四川日报全媒体、《四川烹饪》杂志联袂出击,寻味新都,形成美食地图,把美食魅力密码融进一帧一帧的H5。

  本次“寻味新都”活动,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两则H5创意美食地图——由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状元杨升庵动图导引,一则是视频短片介绍12家在景区附近的特色餐饮,一则是文+图介绍的22家新都特色食材、小吃和食坊,吃耍结合,把新都美图一屏导览。

  与此同时,《四川烹饪》杂志推出“寻味新都”专栏。作为创刊42年的国内有影响的专业杂志,《四川烹饪》梳理了新都美食流变、名厨,以及代表餐饮等,图文并茂,鲜活介绍了新都美食文化。

  美食缩短了心理距离,也为城市添上粘性。点击H5创意——店名下藏着视频,菜名下埋着文图。快来舌尖旅行吧!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金句。放在新都来说,再贴切不过了。

  新都的经济地理,堪称鲜明。496 平方公里辖区中,半城繁华——城区、产业园,撑起新都现代产业和生活;半城绿——耕地、生态绿地等,铺展宜居宜游香城宝地。

  新都的人文地理,亦有特色。新都正处于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中轴线 万——五湖四海的人用脚投票,来到这里构筑心灵家园。

  美食缩短了心理距离,也为城市添上粘性。天府沸腾小镇、“新都27”绿道、大街小巷的各类美食,都让这座城市的满足感提升。初秋时节,四川日报全媒体、四川烹饪杂志社联袂采访,深入新都,梳理香城舌尖资源,寻找美食魅力密码。

  采访完之后,大家把票投给了“情绪美食”——大众消费,好吃好耍。场景丰富,性价比高。

  新都有国宝,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他手舞足蹈,笑逐颜开,把开心传染给观者。开心、愉悦,人人向往,可以很贵,也可以很便宜。

  东汉说唱俑,是新都的国宝级顶流文化名片。此外,杨升庵与桂湖、东方斜塔与宝光、艾芜与清流、锦门与蜀锦蜀绣、张杰与新繁……都是新都十分拿得出手的文化名片。特别是桂湖、宝光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全省人民都要来打卡的名胜古迹。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不言自喻。四川省、成都市都已把文旅融合、文商体旅融合作为发展战略。文旅融合,以文塑旅,文化是吸引力之源;以旅彰文,旅游是激活产业要素的点金术。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宝光素食是一道文化大餐,也是一次舌尖打卡,是宝光寺之游的加分项。宝光寺的素食,虽然在网上很少搜索到,却自古颇有盛名,2024 年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光寺素食始于清代,成熟于民国,完善于现代。厨僧达聪开创了“素菜荤做、素质荤形”的变革,开创宝光寺“仿荤素筵”,使得宝光寺素食在上个世纪30 年代初即享有盛名。如今,素食更与“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相融,味道多变,适合现代人口味。

  在现代气息的时光520 文创基地,璞荟锅锅宴一桌能坐20 多人,每人面前一口小火锅,桌上还有川菜、烧烤结合起来,成为一桌美食Party。川菜也有创新,走复合口味路线——柴火小龙虾、怪味红烧肉,都能在原来的味道上吃出惊喜。非遗醉椒脆鳝将鲜椒提前腌制,鲜鳝鱼用秘制的调料码好,吃的时候,大厨将小推车推到客人桌前,现场爆炒,锅气上来时,一碗脆椒泼上去,满屋香气。

  桂湖因桂得名,新都的香城别名,也因桂花而得,桂花糕是新都本土特色食品,常作为伴手礼馈赠客人。桂湖夏荷上线,每天游人如织,有关部门在考虑能否开发荷花美食。名厨李国伟说,原新都县饮食服务公司曾有一道菜“荷花卷”,是把荷花瓣包红豆沙再裹炸,“现在要开发,得往养生和健康方向走。”

  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发布的《2024 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美食已成为游客规划行程时的重要考量因素,93.1%的游客认为是主要因素。以旅游的方式享受异地美食、品味美食文化成为游客的重要选项,82.5%的游客对美食的文化内涵感兴趣。

  新都的地形,是一个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的扁担形状,新繁、斑竹园在西北,三河、石板滩在东南,都有非常鲜明的外来饮食的影响。

  先说西北。如今藏在新繁街道荣军院里的龙藏寺,传说曾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战乱逃身的地方。当地百姓说,清代重修龙藏寺时,集合了各地成百上千能工巧匠,他们留下来繁衍子嗣,还把手艺留在此地兴起了家具业。又因为历史上新繁多年为县城,外来人口多,美食沉淀多——从百年夏豆花,到冠绝成都的叶儿粑、豆瓣抄手,再到新繁硕果仅存的老资格春卷,新繁土著吃了几十年的蹄花儿、蒸牛肉、板鸭、米线等,走两步就能到。很多餐饮店在带有成都小吃一贯风格的同时,又形成新繁自身的特色和风味。

  新繁国营食堂,曾汇聚了一大批新都名厨,也吸引成都名厨常来常往,留下了许多佳话。值得单开一章的新繁泡菜,都是上供、中销海内外、下沉百姓家,与郫县豆瓣比肩的川菜佐料。从有名的“温泡菜”手中传承的手艺,一直沿袭腌制传统,有甜酸、咸酸和辣酸三大系列,陈香与鲜爽,曾在二三十年前风头无两。

  再看东南。如今合并了木兰、泰兴两镇的三河、石板滩街道,保留了浓厚的客家文化——明清时期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在这片土地繁衍至今。他们至今说着客家话,保留一些客家习俗。西南交大建筑学院教授季富政曾在石板滩镇找到足以证明客家人最初到四川定居的物证“围龙屋”。尤其在美食上留下踪迹,如豆花鱼片、清流板鸭、三河姜糖、石板滩天鹅蛋、鹌鹑蛋红烧肉、客家腊肉等客家风味的美食,都有很多故事。

  推介新都客家美食,还有自媒体博主,如石板滩客家阿哥。他推荐位于石板滩街道土城村的土城客家阿根餐厅,网友评价是“环境不错,客家菜风味浓,性价比高。”土城村客家人开的餐厅也不少,如鸭肠王火锅。2003 年为金庸先生表演过铜壶掺茶的廖小松兄弟,也在土城村开了二松堂茶馆。

  这些地方的美食,都是大众所喜欢的“好吃不贵有特色,好看能呆有耍头”,就像看东汉说唱俑,好玩又开心、自由且畅快,仿佛注入了开心因子,让人吃完心满意足地离开——新都的美食正是拥有这样的情绪价值。

  中国旅游研究院美食旅游专项调查显示,21.8%的游客认为美食旅游是一趟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旅程,26.2%的游客愿意学习目的地特色美食的烹饪技巧和方法。如今,新都美食业正掀起一阵网红餐厅热潮,展示食材、明厨亮灶、开放烹饪,都是在吸引食客的参与欲。

  玛歌庄园成名早,2018 年初以火锅公园惊艳色亮相,尽享网红餐厅的流量红利。“我们全园接待能力是4000 位客人,现在每天食客一千多人……”对于这个让别的餐厅流口水的业绩,创业合伙人付伟说,为了稳住客流,庄园下午在湖面上开发了古装跳伞项目,增强体验感。

  如果说传统餐饮主打一个以味道留人,新一代餐饮则已长成了复合业态——在美食基础上,加载环境、表演、娱乐等多元素,同时满足人对生态、娱乐等多方面需求,增强沉浸感、体验感。可以说,体验感是决定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重要因素,不亚于菜品特色。

  产业研究人士管这叫“消费场景”,即消费者买单不再只为果腹、好吃,还有生态福利、其他感官享受,构成一个立体体验,方便发朋友圈分享,在点赞中增强情绪正面体验,获得深一度的开心、愉悦。所以,新开店的老板们忙着打造“场景”——栽树、种花、开湖,把包间设计得很有艺术感,甚至连大厅都变成视觉冲击极强的食材展。

  20 多年的老店梁家渔村开在北星干道上的新店,完全变了个样,不仅场景更像山水庭院,老板娘更是走进直播间,为自家餐厅代言。同样从场景中获得红利的,还有位于乡村中的香城小渔村,位置不显眼,创业合伙人“王二妹”就好生营造院子环境,然后拍小视频推广。由于她的真诚、热情、勤奋,客源慢慢打开且稳定下来,在餐饮寒冬中能活下来。

  相较于四海饭店、龙泽园、水墨花溪等新都知名2.0 版休闲农家乐,新一代的网红场景式餐厅,更重视觉冲击、更重视新媒体传播、更擅长流量营销,因此,在餐饮业普遍下行的情况下,他们保持了热销的人气。

  在付伟看来,新都美食旅游的新法宝,就是强化场景营造。天府沸腾小镇“抱着熊猫吃火锅”、新都27 公里乡村绿道美食带、时光520 文创基地看超模大赛、超线公园城市立体商圈等都是具有新都辨识度的消费场景,尖锋旱雪、成都国际轮滑中心、斯诺克学院、三河足球村等都是天府大道北延线上的体育明珠,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美食也要成为相得益彰的名片。

  连续几日的采访中,不断有业内人士提到,新都饮食业曾经在上世纪80 年代走在成都前茅,享了早期城市旅游的红利。当时,新都名厨云集、人才辈出,全省第一家泡菜厂——新繁泡菜厂是省政府财政拨款建的,各种资源向新都集中。

  随着时代更迭,新都成了轨交航空等现代制造业基地,第三产业受中心城区虹吸效应影响,有些沉寂,本土美食的影响力走出新都的不多,名店、名厨、名菜还需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美食无疑是富有烟火气的小切口。如何把新都美食的旧日高光“请回来”,怎样把170 万人的全省第一人口大区的“胃动力”焕发出来?怎样用好“情绪美食”这个赛道?怎样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美食爱好者打卡新都美食?还需要从业者和相关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但我们相信,已经具备人口和消费体量优势的新都,若能持续探索“情绪美食”的路子,一定会接续现有基础,大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