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我们必须认识他——超现实主义世界的的摄影怪杰——菲利普·哈尔斯曼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5-09-11 16:02:07

  现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摄影器材如此便宜,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摄影都如此方便了,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去影楼拍婚纱照了,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不太愿意老是看着现实中的自己,更愿意看自己不真实的那一面。

  哈尔斯曼Halsman美国摄影大师。他的黑白肖像摄影,达到摄影艺术的高峰,成为世界摄影的典范。

  超现实主义世界的的摄影怪杰——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超现实主义怪杰——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但是有 一副 作品大家一定认得。

  1906年5月2日,哈尔斯曼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的犹太家庭。14岁那年,他偶然触碰父亲的禄来相机,暗房中显影的魔法瞬间点燃了艺术之火。在德累斯顿学习电气工程期间,他系统钻研光学原理,为日后突破性摄影技术埋下伏笔。1930年巴黎的相遇成为转折点——在玛格南图片社萌芽期,他结识了卡帕、布列松等传奇摄影师,但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用肖像揭示人物灵魂。

  1934年,哈尔斯曼在巴黎工作室推出革命性双镜头相机,210mm天塞镜头的独特视角赋予画面超现实张力。他与萨尔瓦多·达利的37年合作缔造了摄影史经典:1948年《原子的达利》耗时6小时拍摄28次,三只黑猫、飞溅的水花与悬浮的画架构成时空错位的视觉寓言。这种将现实元素解构重组的手法,使他的肖像摄影超越了纪实,成为观念艺术的载体。

  哈尔斯曼认为:“如果一张肖像照片没有表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他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肖像,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

  哈尔斯曼的名言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可以表达出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

  哈尔斯曼提出跳跃摄影理论:当人物跃起瞬间,社会面具暂时脱落,真实性格自然流露。他说服玛丽莲·梦露跳跃200次完成《生活》封面拍摄,奥黛丽·赫本在罗马葡萄园的纵身一跃定格永恒纯真。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其作品兼具科学家的精确与诗人的敏感。1947年为爱因斯坦拍摄时,镜头意外捕捉到科学家谈及时的悲悯眼神,这张照片成为科学伦理的经典隐喻。

  哈尔斯曼1979年逝世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其举办大型回顾展。他留下的不仅是2000余幅传世肖像,更开创了参与式摄影范式——摄影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互动激发被摄者真实状态。正如他在《视觉与洞察》中所言:真正的肖像应如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百年后仍能唤醒记忆的温度。这种将技术、哲学与人性洞察熔铸一炉的创作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全球肖像摄影师的探索方向。

  最后来一张这位大师的全家福结束今天的分享,希望通过大师的介绍和分享,可以给大家在摄影之路多一些启发。

  4、照片影调的浓淡、反差的强弱、层次的多寡、线条的粗细刚柔......都与光线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